亞維儂藝術節外場,台灣團隊點將錄

8213肢體舞蹈劇場:「三氯乙烷釋放體」

【本報記者楊年熙報導】
孫梲泰沒有順父母的意思當職業軍人,但高中唸的是中正預備軍人學校,今天身為「8213肢體舞蹈劇場」的藝術總監和編舞,他說話依然帶著軍事詞彙:到亞維儂來參加外場OFF演出,夾在一千零四十個團隊中和人較量,他說:「是場真槍實彈,血淋淋的戰爭啊!」

「亞維儂藝術節」的意義,隨著台灣團隊集體出擊,大家逐漸耳熟能詳,這可是全世界唯一的「開放劇場」,亦即「OFF」當局來者不拒。但這只是個表面上的原則,法國各地區議會或省政府都支持當地團隊參加,有一定的經預算,便自然有甄選過程:總要替地方爭面子,彰顯文化建設的績效。因此,在「借貸舉債」而來的「純個人」戲痴之外,像台灣五個團隊這樣得到部份官方補助的例子不在少數,意味著他們出來之前已先經過了品質競爭。

「8213」創立於二00六年,宗旨是:「將身體做為引爆點,擁抱戲劇、音樂、美術等元素的擦撞,從不對稱中尋找平衡點,開創肢體劇場新衝突」。

孫梲泰出身京劇世家,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。童年的京劇底子,少年時嚴格的軍事訓練,乃至從軍隊框架脫殼而出,爭取身體表現的絕對自由…這些經歷在他心理上相互衝突,在肢體運用上則有奠基和發揮功能的因果關係。因此,他放任大膽地尋找新的表演風格,「8213」也很快在台灣蓬勃的當代劇場中出人頭地,去年以「三氯乙烷釋放體」獲得台新銀行第五屆「台新藝術獎」,得到一百萬台幣獎金。

這齣「舞蹈戲」(法文譯名:Déchargeur de CH3CCL3),他帶來了亞維儂,最大的特點是,和符宏征的「動見體劇團」(M.O.V.E.)聯合製作,將舞蹈和戲劇融合,或在二者之間發掘第三種舞台語言。

很少人一下子能說得出劇目的「三氯乙烷釋放體」,其中的三氯乙烷是一種有毒的化學產物,存在於許多清潔劑、油漆等日常用品中,以至環境污染日益嚴重,人的健康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敗壞。

在這個主題上,編導符宏征、編舞孫梲泰、詩文創作張嘉容,以及音樂設計陳世興,推出了一個綜合舞台。背景上的門窗裡進行著日常活動,台前則是心理宣洩的空間。三女一男,急促的舞步,歇斯底里的劇烈抖動和相互衝撞。在這些能量充足的快節奏之外,傳插著靜態的詩文朗誦。門框裡的京劇演員和玩玻璃球的雜技演員,則開闢和劇情沒有直接關連的抽象意念,玻璃球尤其像這場焦躁戲中暫息的逗點。

盡管不明說,但看得出來,這是目前最時興的環保主題,具有政治性作用。若沉澱到藝術表演本身,則很可以產生有趣的戲劇張力。例如,清潔劑和快乾油漆的便利給人們增添生活的舒適,卻同時暗中散佈毒素,起初的快樂逐漸變色,從歡喜轉為病痛殘疾,舞台上便可以從輕鬆愉快的舞開始,逐步轉為懷疑、憂懼、抗爭、失望和死亡。

在這種演變之中,人物之間在不明究理之下相互指責,繼而調查,而產生懸疑和衝突。每個人物天生個性不同,對事情便有不同的反應,而帶出不同的舞姿,顯示人的複雜,便有「戲」可看。舞者的表情增加,跨入演員的領域,又有演員所缺乏的深入肢體語言,舞台的豐富性就出來了。

但在「三氯乙烷釋放體」中,人物完全並行,沒有角色的區分,也就沒有任何衝突。一律的快速舞步,顯示抗爭的決心,而無膽怯猶豫和憂傷,便減少了人性的真實性,亦無象徵力量。沒有衝突就沒有戲,齊步式的舞蹈固然增加舞的幅度,但就四位舞者而言,在不寬敞的舞台上,效果其實有限。

專門研究媒體效應的大學教授,「表演危機」的作者丹尼爾.布尼歐(Daniel Bougnoux)分析說,在強調身體恆動之下,今天的戲劇開始走演和舞混合的路線,對比於被台詞切斷的演員,舞者其實和其角色時時刻刻完全結合,二十世紀初的前衛戲劇找的就是這種「即刻性」…

孫梲泰和符宏征確實抓到了一個新可能,優秀的舞者展現出很美的畫面,但不妨做進一步的「融合」,而非讓戲劇和舞蹈各執一詞,反而彼此牽制了。

*本文轉載自歐洲日報